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99章 东门里“鬼语者”惊魂:老城墙下的异语迷踪(2/2)

家都来问王桂兰事情的经过,还有人拿着纸钱要去城墙根下烧,被张敬之拦住了:“都是无稽之谈,烧纸钱解决不了问题,别搞封建迷信。”可没人听他的,当天晚上,城墙根下全是烧纸钱的火光,还有人摆了供品,嘴里念叨着“莫怪莫怪,早日投胎”。

    王桂兰之后好几天都不敢出门,一闭上眼睛就觉得脖子后面发凉。她的儿子不放心,带她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身体一切正常,医生说可能是过度疲劳加上心理暗示导致的“解离性身份障碍”,也就是俗称的“鬼上身”,其实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可这个解释没人愿意信——一个没上过学的农村妇女,怎么会突然掌握一门外语,还能说出几十年前的历史细节?

    张敬之倒是特意去图书馆查了资料,果然找到了1943年日本驻屯军兵营失火的记载,甚至还有当时埋葬士兵的大致位置,就在如今济宁一中的操场底下。他还发现,王桂兰的丈夫当年是城墙根下的挑夫,抗战时期经常给驻屯军送水,可能跟她讲过不少兵营里的事,只是王桂兰自己忘了。至于日语,张敬之推测,当年驻屯军的士兵经常在巷子里走动,嘴里会念叨一些简单的词句,王桂兰可能在童年时无意中记在了潜意识里,遇到特殊刺激就被激发出来了。

    可这个“科学解释”并不能说服所有人。后来的十几年里,东门里“鬼语者”的传说越传越邪乎,有人说在月圆之夜看到城墙根下有穿军装的影子走动,还有人说听到过日语的哭声。济宁一中搬迁新校区后,老校门被改成了文物保护单位,门口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抗战时期的历史,却没人敢提当年王桂兰的事。

    如今王桂兰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再也不敢从老槐树底下走。每次有人问起当年的事,她都只是摇头,说自己啥也不记得了。而张敬之老人去世前,曾在日记里写道:“历史不会消失,它只会藏在城墙的砖缝里,藏在青石板的纹路里,偶尔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提醒我们它曾存在过。至于是不是鬼魂,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过去。”

    如今再走在东门里的青石板路上,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城墙根下的早点摊还在冒着热气。偶尔有老人带着孩子路过,会指着济宁一中的老校门说:“这里以前发生过一件怪事…”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斑驳的光影里,仿佛还能听见多年前那声带着悲凉的日语叹息,在老城的巷子里久久回荡。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