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02章 《复利暴击的三大时刻》(1/2)

    3月20日,默势基金会议室的落地窗俯瞰着陆家嘴金融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墙上的十年净值曲线图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仿佛是时光的刻度。陈默坐在会议桌首位,素面银质袖扣在指尖转动,金属边缘与桌面的胡桃木纹理摩擦出细微声响,与远处黄浦江传来的汽笛声形成低频次声波共振。技术总监李强坐在左侧,平板电脑上闪烁着2015年股灾期间的交易数据,屏幕亮度调至最高以对抗室内的自然光;导师周远山的视频通话画面占据右侧屏幕,背景是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会议室,墙上“求是创新”的匾额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周远山的眼镜反着光,看不清眼神,但指尖敲击桌面的节奏显示出他的专注。

    “那年6月,上证指数从5178点暴跌到2850点,”陈默的袖扣叩在桌面,发出清脆的响声,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但我们的净值只回撤了15%,关键在于提前一个月的对冲操作。”他点击平板电脑,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割单逐笔展开,每笔开仓记录精确到秒,“2015年5月20日,当市场情绪指标突破历史分位90%时——注意,这里的情绪指标是结合了融资融券余额、新增开户数、股吧情绪关键词等17个维度计算得出——我们用10%的资金买入看跌期权,行权价3800点,成本0.05元\/份。”

    周远山的声音从视频中传来,带着几分赞许:“当时市场沉浸在杠杆牛的狂欢中,融资余额突破2.2万亿元,敢于逆势对冲需要极强的纪律性。我记得你当时每天都会在凌晨两点给我发消息,讨论对冲比例的调整。”

    “其实每天都在挣扎,”陈默翻开泛黄的交易笔记,页面上用红笔写着“恐慌指数VIx突破30”的警示,字迹力透纸背,“每天收盘后我都会记录心态变化,用情绪记录仪量化焦虑感——这是当时的心率监测数据,”他展示手机里的旧图表,曲线在5月下旬持续高于100次\/分,“当心率超过阈值时,就强制自己重读《证券分析》中关于安全边际的章节,每次读都会有新体会。”他调出一段录音,背景是深夜的办公室噪音,“这是5月28日的录音:‘市场越疯狂,越要清醒计算对冲比例。期权的delta值需要动态调整,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李强插入,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我们用蒙特卡洛模拟了20种暴跌场景,从单日跌幅5%到连续跌停,最终确定1:5的对冲比例——即每5元现货头寸对应1元期权保护。”他调出模拟结果对比图,蓝色曲线(有对冲)与红色曲线(无对冲)在6月形成巨大分叉,“如果没有对冲,净值回撤将超过40%,而实际回撤控制在15%,这意味着对冲策略有效性达62.5%。”

    话题转向2018年,陈默的袖扣突然崩落,砸在键盘上,屏幕自动弹出茅台2018年的pE曲线,25倍的pE水平线如同一道警戒线。“当时茅台pE跌破25倍,低于近十年30%分位,而外资通过沪股通持续加仓,”他捡起袖扣,金属表面映出当时的研报封面,标题是《消费龙头的错杀机会》,“杜邦分析显示,茅台的RoE稳定在28%,毛利率91%,净现金流同比增长12%,这些核心指标没有变化,只是市场被贸易战恐慌情绪主导,将消费股视为‘逆周期牺牲品’。”

    周远山追问,身体前倾:“但逆向加仓需要面对市场一致性看空的压力,基金净值当时也随大盘下跌,如何说服团队?”

    “我用了金字塔加仓策略,”陈默调出交易记录,买入价格从550元到480元分三批完成,每笔交易间隔两周,“每下跌10%,加仓比例递增20%——第一次跌穿500元时加仓10%,450元时加仓15%,400元时预备加仓20%。同时设置严格的止损点——如果茅台跌破380元,无条件止损,因为那意味着经销商体系可能崩溃,基本面逻辑失效。”他展示情绪记录仪数据,焦虑感在10月19日茅台跌停时达到峰值,“那天A股跌破2500点,团队里有三位研究员建议清仓,我重读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寓言,在办公室踱步两个小时,最终决定按计划加仓。”

    李强补充,调出外资持股数据:“沪股通持股比例从2018年q3的2%升至2019年q1的6%,北向资金净流入超200亿元,验证了我们的判断。到2019年pE修复到35倍时,分批止盈的策略将收益率锁定在45%,而同期沪深300下跌25%。”

    关于2022年新能源板块的撤离,李强调出行业产能数据,声音里带着敬佩:“2022年q1,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同比下降23%,存货周转天数从45天增加到82天,这些数据在财报附注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用极小的字体呈现,但您提前三个月捕捉到了。”

    “市场被新能源补贴政策冲昏了头,”陈默调出某龙头企业的在建工程数据,同比增长150%的红色数字格外醒目,“在建工程转固周期通常为1-2年,意味着2023年产能将集中释放,而补贴退坡政策已在2021年底明确。”他展示行业供需模型,“当某券商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