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天启城的繁华喧嚣不同,无数里之外的望仙山巅,却是一片极致的寂静。
望仙山是天启城附近最高的山峰,山顶没有葱郁的树木,只有一片平整的青石台
台边云雾缭绕,白色的雾气如同轻纱般在山间流动,站在此处,仿佛伸手便能触碰天际,脚下的云层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将山下的景物彻底遮蔽。
李玄都正盘膝坐在青石台中央,双目紧闭,双手结出一个奇特的道印
左手掌心向上,右手掌心向下,双手在胸前交叉,拇指与食指相扣,形成一个类似 “太极” 的形状。
他身上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腰间别着那把陪伴他多年的混沌陨铁剑,剑鞘上的尘土早已被擦拭干净,在云雾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李玄都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特殊的韵律,如同山间清泉流淌过石涧,又似林间清风拂过树叶,柔和却极具穿透力,与周围的天地灵气渐渐交融。
随着经文的诵念,一缕缕淡白色的道韵从他体内缓缓溢出,起初只是稀薄的雾气,如同清晨的露珠般脆弱
可随着李玄都心神愈发专注,道韵渐渐变得浓郁起来,如同轻纱般萦绕在他周身,形成一道半透明的光罩。
这些道韵并非杂乱无章地飘散,而是循着某种玄妙的轨迹运转
时而凝聚成太极的形状,黑白两色在其中流转;
时而化作流水的纹路,顺着青石台缓缓蔓延;
甚至在他头顶上方三尺处,形成了一片小小的云气,云气中隐约有雷光闪烁,蓝色的电弧如同细小的游蛇,在云气中穿梭,却又在触及道韵的瞬间消散,仿佛从未出现过。
在青石台的边缘,李长生正静静地站立着。
他依旧是那身粗布灰袍,腰间别着那把不起眼的铁剑,剑鞘上甚至还沾着些许泥土,看起来就像一位常年在山林中奔波的粗野剑客。
只是往日里略显随意的神色,此刻却变得异常凝重
他双手抱在胸前,目光紧紧落在李玄都身上,眼神中既有欣慰,又有几分难以置信的惊叹
三年来,李长生看着李玄都一步步成长
从只能被动引动道韵,到能将道韵融入剑术;
从对修行一知半解,到能领悟《道德经》中的深层道理。
他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李玄都的成长速度,可此刻,李玄都周身凝聚的道韵,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
这道韵中不仅蕴含着《道德经》的 “无为” 之理 —— 不刻意强求,不强行掌控,如同天地自然般运转;
还融入了天地间的 “自然” 之道 —— 顺应四季变化,贴合山川走势,与周围的云雾、灵气、甚至青石台都形成了共鸣;
“这小子…… 竟能将道韵领悟到如此境界?” 李长生低声自语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李玄都周身的道韵正在不断蜕变
到后来的 “主动运用”,能将道韵融入剑术斩杀妖兽;
再到如今的 “与道合一”,道韵与自身、与天地、与混沌陨铁剑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甚至开始影响周围的天地规则。
青石台上的云雾随着道韵的运转缓缓旋转,形成一道小小的漩涡;
台边的石块表面,竟浮现出一层淡淡的莹光,仿佛被道韵滋养着,原本粗糙的石面变得光滑起来;
甚至连空气中的灵气,都朝着李玄都汇聚而来,形成一道无形的灵气长河,顺着他的头顶缓缓注入体内。
李玄都的道韵不似他那般追求 “凌厉” 与 “掌控”,反而是 “顺势而为”
如同水流般适应着天地规则,在顺应中融入规则,又在融入中改变规则。
比如那道雷光,本是天地间的狂暴力量,却在触及道韵时被悄然化解;
比如那股灵气,本是分散在天地间的游离能量,却在道韵的引导下形成有序的长河。
这种 “润物细无声” 的境界,比他的 “强行掌控”,更接近 “道” 的本质。
就在这时,李玄都周身的道韵骤然暴涨,淡白色的光芒瞬间将他整个人笼罩其中,如同一个巨大的蚕茧。
他头顶上方的云气愈发浓郁,从最初的三尺范围扩大到一丈,云气中隐约有龙凤虚影在浮现
金龙鳞片分明,龙爪锋利,在云气中盘旋;
彩凤羽翼斑斓,尾羽修长,在云气中起舞,两者发出无声的咆哮与鸣叫,仿佛在庆贺某种蜕变。
就在这时,李玄都周身的道韵骤然暴涨,淡白色的光芒将他整个人笼罩其中,头顶上方的云气愈发浓郁,隐约有龙凤虚影在云气中浮现,发出无声的咆哮。
周围的天地灵气如同潮水般朝着他汇聚而来,顺着他周身的穴位涌入体内,他的气息也随之节节攀升,从金丹境后期朝着元婴境的门槛不断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