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砚之的眸色深了深,没说什么。
周校长过来了,他与林正国握了一下手,交代了几句,便让苏晚的团队进去了。
顾砚之陪着林正国走到了玻璃窗外的观察区,将在这里关注着这一场关乎生死的手术。
手术室里,苏晚与李睿做着最后的检查,当林墨谦的病床推进来的时候,苏晚尽量不去注意他,......
飞船进入近地轨道的第三十六小时,阿?第一次漂浮在舱窗前。失重让她的身体像一片羽毛般轻轻晃动,但她的眼神却异常坚定。她伸出小手贴在玻璃上,指尖划过地球那道弧形边缘??蔚蓝与漆黑交汇处,仿佛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的可能悄然缝合。
“你看得见吗?”她轻声问,声音虽细若游丝,却穿透了舱内低频嗡鸣。
身旁的民族音乐学家卡兰侧过头,听见了这句呢喃。他没回答,只是缓缓摘下耳机,把一段录音递给她:“这是启程树下的歌,我录下来了。”
阿?接过播放器,闭上眼。熟悉的旋律流淌而出,是那一晚十九人围坐吟唱的无词摇篮曲。就在音符跃入耳膜的瞬间,她的瞳孔忽然收缩??不是因为疼痛,而是某种更深层的东西被唤醒了。
她猛地睁开眼,指向窗外某一点:“那里……有光在回应。”
地面控制中心尚未接收到任何异常信号,但空间站内部的量子共振仪却在此刻自行启动。数据显示,舱内空气中某种未知频率的能量场正在增强,其波动模式与半人马座传来的声波高度吻合,且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情感倾向:**期待中夹杂着温柔的确认**,就像一位久别重逢的母亲,终于听见孩子迈出第一步的脚步声。
星语在北极研究所几乎同时察觉到了异样。
“回响屋”的监测屏上,原本静止的冰花标本开始微微震颤。那片从梦境中浮现、结构如星云螺旋般的晶体,表面竟缓缓渗出一层薄雾般的微光。它不发热,也不发光源,而是以极其缓慢的节奏脉动,如同呼吸。
“这不是自然现象。”顾延舟站在她身边,手指悬停在扫描仪上方,“它的共振频率……匹配阿?脑波中最稳定的α波段。而且……”他顿了顿,声音压低,“它在试图‘生长’。”
星语立刻调取空间站实时数据流。当她看到阿?所在舱室的能量读数时,心猛然一沉。
“他们不是在接收信号。”她喃喃道,“他们在……共鸣。而阿?,是那个打开通道的人。”
与此同时,国际空间站内,五名游学生已按计划进入“微型共鸣舱”??一个由钛合金与生物导电凝胶构成的球形装置,专为高阶共情训练设计。按照原定程序,他们需依次接入星际信号,进行情绪解码与反向输出。可当系统刚启动第一轮测试,整个装置竟自发进入了“全频接收”状态。
警报未响,系统却已失控。
卡兰感到胸口一阵暖流涌动,像是童年时祖母用鼓点安抚他噩梦的记忆重现;临终关怀护士艾琳突然泪流满面,耳边响起一位已故病人临终前无声的微笑;自闭少年雷恩则双手抱头,嘴里反复念着一句谁也听不懂的语言??那是十三种土著鼓语融合后形成的原始音节,连AI都无法破译。
唯有阿?,静静悬浮在中央,双眼紧闭,唇角微扬。
她的手腕上戴着一只特制生物环,记录着神经电流变化。数据显示,她的大脑正以极低能耗维持一种近乎完美的θ-γ波协同震荡,这种模式曾在母亲林晚最后一次公开实验中出现过,持续时间不足三秒,而此刻,阿?已稳定维持超过十七分钟。
“她在翻译。”星语看着传回的画面,声音颤抖,“不是用语言,也不是用情绪……她是用‘存在本身’在对话。”
顾延舟迅速调出全球“共感祭坛”的联动数据。令人震惊的是,在阿?进入深度共鸣的同一时刻,地球上三百二十八座祭坛中有两百一十四座同步出现了相同的梦境影像:草原依旧,露珠仍在,但这一次,那些映照人脸的水滴开始逐一破裂,每碎一滴,便有一缕光升腾而起,汇成一道横跨天际的虹桥。
而在桥的尽头,那群星辰般的眼眸终于向前迈了一步。
没有声音,没有动作,可所有梦中人都清晰“听见”了一个意念:
> “我们记得你们的名字。”
这不是语言,也不是信号编码,而是一种直接作用于意识底层的信息传递方式??**心之族的真正语言:记忆共鸣**。
星语猛然翻出母亲笔记最后一页,那上面只有一行潦草字迹:
> “当人类再次学会用灵魂命名彼此,门便会开启。”
她冲到主控台前,下令启动“母语逆向重构协议”。这是她三年前秘密研发的终极程序,原理是将全球共感祭坛收集的情感数据反向投射回“母语计划”核心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