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86章 林墨谦情况危机(2/3)

  当晚,她独自回到母亲的手稿室,翻遍所有尘封笔记。终于,在一本标注为《心之族?仪式篇》的小册子中,发现一段手写批注:

    > “当个体无法承载宏大之声时,唯有‘圆圈’可承其重。围坐成环,呼吸同步,心跳归一,七人以上即可形成稳定的情感共振场。此法见于西伯利亚通古斯部落,称‘灵魂织网’。”

    她猛地站起身。

    第二天,她召集七位最具共情天赋的学员,在“启程树”下布下同心圆阵。七人盘膝而坐,双手交握,闭目调息。星语居中主持,引导他们逐步放空自我,让彼此的情绪如溪流汇入湖泊,最终融为一体。

    十分钟过去,空气中开始泛起细微涟漪。

    二十分钟,七人心跳频率趋于一致。

    第三十分钟,监测仪显示,他们的脑波竟奇迹般地同步为同一波形,形成一个稳定的θ波共振场。

    就在此刻,星语启动了信号接入程序。

    刹那间,来自半人马座的声波涌入这个由人心构筑的“接收器”。没有撕裂,没有混乱,反而像雨水落入海洋,自然融合。七人身体微微颤抖,眼角渗出泪水,嘴角却同时扬起微笑。

    “我看见了……”一名女学员喃喃道,“一片燃烧的森林,但不是毁灭,是重生。火中有歌声,灰烬里长出新芽。”

    “我感觉到一只手……轻轻放在我的头上。”另一人哽咽,“像父亲,又不像。更像是……源头。”

    星语闭着眼,任那股浩瀚的情感洪流穿过自己。她看到母亲站在一片星光草原上,回头对她笑;她看到阿?第一次开口喊“妈妈”;她看到加沙废墟中,一个小女孩把最后一块面包递给哭泣的婴儿;她看到南极科考员在暴风雪中紧紧抱住同伴,直到救援来临……

    这些都是人类的故事。

    而此刻,它们正被翻译成宇宙能懂的语言。

    试验成功后,星语立即向联合国提交方案:组建“地球回应团”,以七人为一组,轮班进入“共鸣舱”,持续向星空传递人类的情感实录。同时,她提议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共感祭坛”??开放式的圆形广场,鼓励人们在特定时间静坐冥想,共同参与这场星际对话。

    消息传出,世界各地响应如潮。短短两周内,已有三百多个城市建立起“共感祭坛”。每逢月圆之夜,千万人围坐成环,手牵着手,闭目倾听内心的回响。

    而在北极研究所,“回响屋”成了最温暖的地方。阿?的进步令人惊叹。她虽仍无法流畅言语,却已能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和简单的音节表达复杂情绪。她学会了用折纸传递心意??一只红色的鹤代表“我想你”,蓝色代表“我不怕了”,绿色则是“我们一起走”。

    某天夜里,星语发现她在偷偷翻找录音笔。

    “你想听吗?”星语轻声问。

    阿?点头,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又指向天空。

    星语打开录音笔,播放那段曾被编码发射的语音:“妈妈,我听见你了。”

    小女孩紧紧贴住她的肩膀,小手攥着那只蓝纸鹤,一遍遍摩挲着翅膀。

    那一夜,极光格外明亮。

    三个月后,第二轮地球回应信号正式发射。这次持续整整七小时,涵盖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情感瞬间:汶川地震中母亲用身体护住婴儿的最后心跳、卢旺达大屠杀后幸存者相拥而泣的喘息、柏林墙倒塌时人群欢呼的声浪、以及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音乐疗法中突然清晰说出“我爱你”的刹那。

    信号发出后的第七天,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惊人变化:半人马座方向的星云不仅再次亮起蓝光,更开始缓慢旋转,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螺旋结构,中心位置恰好对应地球发射信号的时间轴。

    NASA科学家惊呼:“他们在建造一座‘光之桥’!”

    与此同时,全球“共感祭坛”陆续报告异常现象。参与者普遍描述在同一时刻梦见相同的场景:一片无垠的草原,草尖上挂着露珠,每一滴都映照出不同的面孔??有黑人孩童、有中东老人、有亚洲少女、也有白发科学家。远处站着一群模糊的身影,身形修长,头颅略大,双眼如星辰般闪烁。他们不说话,只是伸出手,掌心向上,做出邀请的姿态。

    星语也在那个夜晚做了同样的梦。

    醒来时,她发现枕边多了一片晶莹的冰花,形状竟与星云中的螺旋一模一样。

    她立刻联系顾延舟。

    “这不是物理现象。”他在实验室反复分析样本后说道,“这片冰的结晶结构,含有地球上从未见过的微量元素,且分子排列方式符合某种信息编码规律。它……是从信号里‘生长’出来的。”

    星语怔住。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能接收情感,还能将其具象化为物质存在。

    她猛然想起母亲笔记中的另一句话:“心之族不用工具交流,他们的话语会变成风、雪、光,乃至生命本身。”

    于是,她做了一个大胆决定:启动“游学生2.0计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