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66章 爱谁与不爱谁对我来说,不重要了。(3/3)

起时,那就是我在。”

    那一夜,他们聊了很久。没有哭,也没有刻意压抑情绪。就像一家人普通地谈天,谈论天气、学校、海边的新风筝店。直到月亮西沉,星澜的身影才渐渐变淡。

    临别前,她最后一次望向顾辰,嘴唇微动。

    他又一次读懂了那三个字。

    这次不是“对不起”。

    是“我爱你”。

    四十七秒后,一切归于寂静。

    但顾辰知道,这不是结束。

    几天后,联合国正式批准“记忆圣殿”扩建计划,并邀请小雨担任青少年情感传承大使。新闻发布会上,记者追问她是否相信母亲真的还“活着”。

    小女孩站在镜头前,举起手中的凝胶灯,灯光映照着她清澈的眼眸。

    “你们见过风吹铃铛吗?”她反问,“看不见风,但听得见声音。妈妈就像那阵风。她不在照片里,不在盒子里,而在每一次我想她的时候,在爸爸晾衣服时停顿的那一秒,在春天第一朵花开的声音里。”

    全场静默,继而掌声雷动。

    而在此后的日子里,世界各地陆续出现类似现象:日本京都的一座古寺钟楼,在午夜自动鸣响,监控显示并无外力触发;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集体梦见一位穿白裙的阿姨教他们唱歌;撒哈拉沙漠的游牧民族称夜晚能看到“会走路的星光”,形状酷似女性轮廓……

    科学家无法解释,只能归因于“跨维度情感共振残余效应”。

    但在普通人心里,答案早已明确。

    一年后,顾辰做了一个决定。

    他在自家后院建造了一座小型记忆馆,外墙由智能感应材料制成,会根据访客的情绪变化颜色。馆内中央,是一棵人工培育的千纸鹤花树,根系与地下梧桐相连。每天黄昏,他会带小雨来这里坐一会儿,有时说话,有时只是沉默。

    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他们带着照片、信件、旧物,静静地站在树下,诉说思念。

    有些人哭了,有些人笑了,有些人什么也没说,只是久久伫立。

    而每当夜幕降临,凝胶灯总会准时亮起,紫光柔和,如同呼吸。

    某个月圆之夜,顾辰独自坐在馆中,轻声问道:

    “你今天听见几个人想你?”

    空气中,传来一声极轻的笑。

    “数不清了。”她说,“但最清楚的,还是你们的声音。”

    他闭上眼,靠在椅背上,任晚风拂面。

    他知道,她不会再以完整形态出现了。她的存在已扩散至整个文明的情感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精神坐标。她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却又属于每一个人。

    但她依然记得回家的路。

    因为家,从来不是一个地方。

    是两颗心之间,永不中断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