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一十章试验田(1/2)

    长安宫,尚书台。

    “二年时,朕下诏令荆州民众所出户赋、徭役折算为钱,用于招募船工造船,不知情况何如?”

    张虞审查尚书台文书,忽而问道:“可有台吏至郡县督察民情?”

    “禀陛下,台中去岁曾两次遣人查访,据官吏所报,及观去岁所下修补政令,民间以钱抵赋税,其影响甚大。”

    杜畿拱手说道:“乱世之下,五铢钱本无人问津,而自陛下下诏起,中原商贾车载钱币入荆州。民众先以粮换钱,再以钱缴赋税。官府以钱币募船工,众多不愿受钱,刺史不得已求我台调配辎重。”

    “经臣与丞相商议,调发粮草一百万石,盐十万石以援荆州,以换购船工手中五铢钱,并严令大族遣人兑粮。故去岁秋冬以来,钱、粮之价遂渐稳。去岁秋赋民踊跃以五铢钱抵赋,船工以钱兑粮,民间市津畅通。”

    用五铢钱缴赋,荆州士民肯定是愿意,毕竟两汉生产出来的五铢钱太多,且在乱世背景下,粮草才是硬通货,而五铢钱反而价值越来越低。

    官府按相对合理的钱粮比来五收税,而不少商贾抓住机会,用低价收中原五铢钱,之后再卖给荆州士民。荆州百姓以粮换钱,再用于缴纳赋税。其中两重程序下,商贾赚了笔钱,荆州士民用粮换到更多的钱。

    官府收到五铢钱,民间百姓担心五铢钱会贬值,船工不愿以钱币为五铢钱。而为了稳定市场,尚书台从其他地区抽调物资用来平稳物价,有了官府的背书,荆州地区的钱、粮比渐渐稳定下来。

    去年秋赋,荆州维持了五铢钱抵税的政策,则是让民间看到政策的持续性,五铢钱与粮、盐比渐渐回到官府所制定折算比的区间内,大体是稳定了物价。

    今荆州物价大体回落到乱世前的较高水平,如一斗盐兑五斗多的粮,折算成钱为一百钱,一石盐为一贯钱。而依照正常的比例,盐:粮在1:5,一石盐为八百钱。

    张虞沉吟了下,问道:“赋税折钱既可行,朕欲在中国推广,不知杜卿以为如何?”

    “不妥!”

    杜畿沉吟少许,说道:“赋税折钱虽便利于官府收取赋税,但边疆州郡常粮贵而钱贱。而陛下悉以五铢钱为度支,调配于军费时,则会因粮价不同而军费折算不同。故赋税折钱虽利于百姓,但却不利朝廷与边民。”

    赋税折钱与大明推行的一条鞭法无区别,仅是大明用银子为货币,而今用五铢钱为货币。杜畿所说推行赋税折钱的弊政,与大明推行一条鞭法后出现的弊政几乎一样。

    国家用赋税折钱有利于货币充足的地区,且粮价稳定的地方。而放在边疆地区,赋税折钱法恐会不利于当地百姓。毕竟二地的粮价不一样,低粮价地区收取的钱,花在高粮价的边境,朝廷手上的货币就会出现贬值。

    如历史上,大明执行一条鞭法时,南方多银,北方少银。北方百姓为了缴纳赋税,便会出现钱荒,大户向百姓提供兑银服务,趁机以低价收购粮草,从而达到收割目的。

    而在政府层面,朝廷在低粮价的东南地区收到银赋,在高粮价的动荡地区如辽东,需要花费数倍于东南粮价的银子才能买到粮谷,辽东地区甚至会出现银贱而粮贵的现象。

    如以一贯为赋税,在荆州能买到五石米。换到凉州地区,可能就是四石米,其中货币贬值了20%,这对朝廷而言,若想换购同等粮草,需要支付一千二百钱才能在凉州地区买到五石米。若是动荡年间,一贯钱贬值50%,或是100%都不足为奇。

    因此,杜畿指出了张虞试图推行的赋税货币化最大的问题,即物价在不同区域会有浮动。

    当然了,如果张虞强行推行赋税货币化的话,会比大明更有优势。因为大明缺少法定货币,银子分布又极度不均衡,不像有两汉四百年发售多达数百亿的五铢钱为法定货币。

    思虑半响,张虞放弃赋税货币化的念头,说道:“天下动荡不安,粮价起起伏伏,不宜以钱抵粮而缴赋,但募役法可继续推行,让百姓以钱抵役。其中麻、绢为通用之物,今可稍改荆州赋税,除粮谷外,钱可抵帛、麻为赋。”

    赋税货币化对物价的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货币贬值会严重影响国家来年的支出,或许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跃进,及国家地缘政治稳定,才有推行赋税货币化的基础。

    既然不具备赋税货币化的基础,张虞只得退而求其次,在徭役与麻、绢实体赋税上执行货币赋税化,单独以粮为实物税。

    为何单独将粮用于实物税征收?

    则是考虑到粮价在不同时期、地区浮动大,朝廷手上有足够的粮草能够更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水灾、干旱、兵祸等一系列灾难性事件。

    如果将麻、绢、锦等物品当做实物税征收,可能会出现蜀汉后期的极端现象。

    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确立以蜀锦为国家性支柱性产业,用蜀锦向魏吴获取资源,及向百姓兑换粮草,形成较为良性的循环,并得以北伐。

    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则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